首页 >

《中华续道藏》编纂出版工程启动

1456人




2229590_600x450.jpg


2018年12月20日,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举行《中华续道藏》编纂出版工程启动仪式。该工程由中央统战部推进实施,文化和旅游部协调指导,中国道教协会组织实施,委托具备实力的学术科研机构、专家学者组成专业团队开展工作,重点对海内外道经进行系统的调查编目、研究评估、整理编纂、影印和点校出版,以缩微技术、数字技术、影像技术等方式实现道教典籍和活态文化的保护传承,完善我国道经入藏体系。参与《中华续道藏》编纂出版工程的专家学者代表,支持工程开展的内地和香港地区道教组织、宫观代表等近100人出席活动。

 

“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,道教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经典文献。”据《中华续道藏》项目首席专家和执行主编、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介绍,历史上,曾先后8次由皇帝下诏书,广招天下名士,大规模编修《道藏》。1996年开始,中国道教协会诚邀全国研究道教的一大批学者,用数年时间修成并出版了《中华道藏》。该丛书以明代《道藏》1476种经典文献为基础,适当补入了近代发现的50种古道经,收书共计1526种。

 

《中华道藏》出版10多年来,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进,人们发现海外不少图书馆收藏了数量众多的道经,例如韩国、日本、法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俄罗斯等国家收藏的道家与道教经典至少有3000部以上。“这些道学文献,国内很多学者都没有看到,很有必要通过适当途径影印回归。”詹石窗说,此外,学者们在进行田野考察与社会调查过程中发现,流传于民间的道经至少也有数千种。由于没有保护措施,民间流传的道经破损严重,濒临消亡危险,抢救这部分文献已迫在眉睫。

 

2015年6月,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提出编纂《中华续道藏》的计划,后作为文化重大工程列入国家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和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。

 

本次编藏主要采集明代万历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道教文献,包括与道教关系密切的民间宗教、少数民族宗教、中外文对照乃至外文版本的经书、碑铭。与此同时,也收录《中华道藏》未收的明代万历以前的有价值道书。“整个编纂出版工程的工作时间预计为10到12年,分为3期进行。每个阶段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展开。”詹石窗介绍,编纂出版工程主要任务分为编纂影印本《珍本道书集成》(《中华续道藏》的原始文献编)、编纂点校本《中华续道藏》和建立《中华续道藏》电子文献数据库三大系列,最终使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、保护道学经典、促进道教健康传承发展的重大文化项目。

 

“将道教经典书文纳入‘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’是理所当然,也是理有固然。道教不是过去完成时,而是现在进行时。”作为《中华续道藏》编纂出版工程项目顾问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卢国龙认为,作为活态的文化,道教不仅有经典书文等“固定资产”的积累,还要对道教进行观察,获得深入理解。“保护要以了解为前提。”

 

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说,四川大学高度重视《中华续道藏》的编纂工作,专门成立了《中华续道藏》编纂项目办公室。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,为《中华续道藏》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。

 

国家图书馆副馆长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,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指导下,牵头组建好专家评估组,为工程推进实施提供业务指导和支持,配合开展好境外道教古籍调查、回归和整理工作,同时,在人才、技术和信息等方面为工程提供帮助;国家图书馆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尽可能为《中华续道藏》编纂出版工程提供便利条件,在目录、底本的查阅等方面给予全力协助,并联络各地图书馆勠力合作,共同支持该项目顺利推进实施。

 

中国道教协会会长、《中华续道藏》主编李光富道长指出,《中华续道藏》编纂出版工程作为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子项目获得立项认可,是党和国家对道教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。新时代道教发展,需要重视对道教优秀经典的发掘和整理。启动《中华续道藏》编纂出版工程,对道学经典文化进行系统整理、研究,是道教顺应时代进步、促进道教健康发展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必然要求;是优秀道教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,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。

《中国民族报》记者俞灵

 

(来源:《中国民族报》2019年1月1日第5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