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

[学术观点]熊铁基:西汉时期的道教——黄老道再考

作者:熊铁基

发表时间:2019-06-11

1447人




摘   要:西汉时期,从主神信仰、方士(道士)活动及来源(齐地),信道代表人物言行、经籍以及丧葬礼仪各方面看,道教是客观存在的,黄老道派的特点也比较突出。

关键词:西汉;道教;黄老道;方士;“太一”;宗教文化

原文载于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2019年03期,文章内容有删节


一、道教与国家祀典

中国古代“祀,国之大事也”。祭祀祖先、祭祀神灵,是每一个王朝的头等大事,有文字记载的夏、商、周三代都是如此,秦、汉自然也不例外。

这么多、这么重要的祭祀礼仪与道教有什么关系呢?这里我想从两大方面进行一些分析。


其一,主神敬祀之相同。

西汉崇奉的主神是“太一”。原来我和许多人一样,只注意武帝时“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”,实际如有的学者(如王葆玹)指出,至少从文帝时就是敬祀“太一”等神的,《汉书·郊祀志》记有平帝时王莽的“奏言”说:

 孝文十六年用新垣平,初起渭阳五帝庙,祭泰一、地祇,以太祖高皇帝配。日冬至祠泰一,夏至祠地祇,皆并祠五帝... ... 

王莽也说到武帝时的事,看起来,祠祀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,而“太一”是最高最尊之神,这一点可以肯定。


然而,对“太一”的敬祀,是战国至东汉黄老道的特点,这一点似乎还未引起注意。这里想提出来并略加阐释。

太乙之名及其意都很复杂,记载和使用中甚至比较混乱,矛盾甚多。各种记载和考证都认为,“太一”、“太乙”、“泰一”、“泰乙”等异名同义,均指最高之神。到东汉明显出现“黄老道”之名时,又有“祭黄老君”、“中黄太一”之类的文辞出现,但只言片语很不完整(乃至引起后来许多考证),其原因显然是信黄老道的张角起义并失败,使黄老道的各种记载被正统史家忽略了,恐怕有一段时间,人们不敢、不愿提论相关史事。

黄老道及其尊敬太一,凸现出了关键词:黄老、道、一。这四个字完全是属于道家道教的,中心是老子——老君,他的《道德经》就是中心,老子《道德经》的理论是“道”论,是对先秦文化思想的概括和提升。黄帝即使有其人,也没有什么著作,战国以后的所谓黄帝著作,《黄帝四经》《黄帝内经》等(包括出土古书),都是“似老子”、“六国时人作”(这是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的话)。但黄帝在战国时被特别突出起来,特别是齐国,田氏代齐之后认黄帝为高祖,办稷下学宫,广聚人才,形成了黄老学派。这就有了黄、老、道三个字,“一”同样出于《老子》,《老子》中论一颇多,一就是“道”,而《庄子·天下篇》更明确地说,关尹、老聃的学说是:“建之以常无有,主之以太一”。“太一”二字在这里出现了,尊奉“太一”与此是否有关呢 ?至于“中黄太乙”,我曾作《“中黄太一”信仰考论》 ,认为和“东皇太一”一样,都是对最高神的尊称。

总之,战国秦汉时期,道教的一个主要派别黄老道,信奉的主神是“太乙”或称“中黄太乙”。


其二,道教徒参与了国家祀典,并且是主力。

西汉时期的道教徒仍然被称为“方士”,“巫”的名称也保留着。我们在《史记·封禅书》和《汉书·郊祀志》中看到了许多方士的活动,各种祭祀礼仪中都有方士的身影,同时仍有一些“巫职”(特别是早期)。巫官都是祠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,一些具体的负责人。

在史书记载西汉的各种祭祀活动中,大多还是

使用“方士”这样的名称,方士活动甚多:大至顶层设计,如文帝时鲁人公孙臣、赵人新垣平之参议“改正服鬼神之事”,武帝时“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”等等;小则有各种各样的鬼神之事,如:李少君亦以祠竈、谷道、却老方见上......少君病死。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,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(注引孟康曰:二人皆方士也),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

国家的祭祀活动是宗教性的,参与和执行者理应是宗教人士。他们属于什么教?从信仰敬神看属于黄老道;从活动、方术及方士来源地等方面看,也不排斥方仙道等其他道派,都可以归总为道教。

二、众多的庙祠与方士


由于拜神求仙的需要,整个西汉时期所建庙祠甚多,自称能通神接神的方士也甚多。


关于庙祠,《汉书·郊祀志》中有几个统计数字。成帝时匡衡等人上奏说:

长安厨官县官给祠郡国候神方士使者所祠,凡六百八十三所,其二百八所应礼,及疑无明文,可奉祠如故。其余四百七十五所不应礼,或复重,请皆罢。......候神方士使者副佐、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。

这些数以千、百计的祠庙还是官方的,未入官方统计数字的当然更多这些巫祝所待的地方,不也会有一些小的祠庙(当然有 些巫、祝、方士可能是待在家里的,如陈平从政之前)。从统计数字看,似乎比后世的宫观庙宇要多得多。

祠庙是宗教场所,是宗教人员活动、生活之处。除了道教(包括黄老、方仙等派)又会是什么宗教呢!


关于方士。祠庙多,方士更多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记说,汉武帝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重用方士之后:

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。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。

整个西汉时期,方士得到重用的不少,后期丞相谷永曾总结说:

汉兴,新垣平、齐人少翁、公孙卿、栾大等,皆以仙人、黄冶、祭祠、事鬼使物、入海求神、采药贵幸,赏赐累千金。 大尤尊盛,至妻公主,爵位重累,震动海内。元鼎、元封之际,燕、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掔,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 。

数以万数的“方士”到底是什么人?我们认为就是道教之教徒,也就是道士,至少大部分是。

在西汉国家祭祀仪式中,大量的道教徒(“方士”或“道士”)参与其中,可以证明西汉时期道教的影响是有相当大的。

方士即道士问题,需做一点说明。如上所说,我曾论述过“巫、方、道”的演变,在陈国符《道藏源流考》的《方士道士术士》的基础上展开了一些考述,认为巫士、方士、道士是一个名称演变的顺序,现在应补充说明的是,这个演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,长期是交互使用的,至于其遗留,可以一直到现代。 陈先生说:“战国时已有方士之称”,“道士之称始于汉”,“至晋以后,方士之称,始不复通用,而以道士代之”。这些说法都是符合实际的。

这里想补充说明的是,西汉时期的“方士”即为“道士”,可以查到几个很好的例子。

桓谭《新论》:元帝被病,广求方士,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至。

《新论》还有: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,从其学养生却老之术。

《汉书·王莽传》: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,君惠好天文谶记。

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论亦有“道士西门君惠”之说。

这里可见“方士”即“道士”。王充《论衡》的说法也可证明,《论衡·自然篇》说:

武帝幸王夫人,王夫人死,思见其形。道士以方术作夫人形,形成,出入宫门,武帝大惊,立而迎之,忽不复见。盖非自然之真,方士巧妄之伪,故一见恍惚,消散灭亡(按:这是否一种幻术?)

据上所述,完全可以说明,汉代的“方士”即“道士”,“道士”作为后出之名,文字记载者未加注意,所以要在晋以后“方士”才“不复通用”。